|
2016年秋,在德國薩爾造型藝術學院(Hochschule der Bildenden Künste Saar)朗根多夫教授(Prof. Gabriele Langendorf )的策劃下,我們工作室一行十多人,往阿托藝術實驗室(ArTollKunstlabor)駐村創作半個月。阿托藝術實驗室位於德荷邊境小鎮貝德堡豪(Bedburg-Hau),此處有別於傳統畫廊與藝術館,是一處藝術家可短期居住,並就地獲得靈感進行創作的藝術實驗場地。這裡前身是德國精神疾病醫院群,在二戰期間這裡的病人被納粹軍隊大量屠殺。在這種特殊的文化歷史背景下,阿托藝術實驗室期望藝術家在一種特定環境下得到靈感,並期望創作者和觀者雙方同時在此達到以藝術作為治療和淨化心靈的功能。 時至今天,歷史的沉重感並沒在這裡刻下過多痕跡,取而代以是一個安靜而獨立的社區,讓藝術家能在這片土地上思考和創作。駐村期間讓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我們的一次小旅行。我們以徒步的方式從藝術實驗室走到莫伊蘭德城堡(Schloss Moyland),秋風送爽,沿途看到滿山滿谷的栗子樹、山中小溪流和羣長的蕈類,讓人全身心沐浴在大自然當中。我便以此為題材,以人與自然的互動作為創作命題,創作了《打包自然》這個系列。在這組作品當中,我以直敍的方式敍述森林中的所見所聞,當中寄託了我對日漸失去自然的慨歎,有對人工取代自然的觀察,也有我對打包美好事物的願望。塑膠袋本身即是工業產物,人工的顏色透露出一種反自然的傾向,與大自然本身色彩處於一個對立的狀態。在我的創作中,五光十色指涉的是人類追求更好生活所做的建設,但同時這種建設必然對環境做出改變和侵入。在駐村期間悠閒的創作氛圍下,我其實並未太著意於對人與環境的關係進行批判,我認為過早的定義只會讓人們失去討論和思考的空間。我在此更傾向透過創作表達一種對人與環境的觀察。人類活動對自然界的介入是不可改變的事實,但介入的方式其實是可變動和多元的,存在多種可能性。所以如何平衡兩者的關係,才是我更關心的議題。透過此組作品我想表達人對美好生活的期望,而這種期望和自然環境是互利共生的,維護自然是人類的責任。此次展覽透過澳門全藝社的支持,讓我把這組作品帶回我的故鄉-澳門再次展出. |